健康博客|中暑怎么办?教你正确急救、抗暑方法……
123456789
在炎炎夏日和秋老虎来袭之时,气温常高达35°C,甚至40°C以上,此时是中暑常发生的时节。什么是中暑?中暑除了头晕,还有哪些症状?又该如何处理、急救和预防?
本文目录
中暑、热衰竭,原来不是一回事! 中暑原因是什么?让你中暑的风险因子 中暑怎么处理?送医之前5步骤正确急救 缓解中暑症状,中医有一套 预防中暑,遵循5大要点
中暑、热衰竭,原来不是一回事!
现代医学将气温过高所造成的身体伤害,分为“热衰竭”和“中暑”。两者的形成原因不完全一样,但起因都是气温过高。
热衰竭是指待在高温环境下太久,不断地流汗,而且没有持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所造成的全身性不舒服。而中暑是指在某些环境中,身体无法正常地散发热量,造成核心体温超过40°C,伴随着中枢神经功能出现障碍,甚至危及生命。
热衰竭的形成,主要分为两种情况:一种是酷热的环境中,身体的水分大量流失,病患会觉得非常口渴。另外一种则是在水分大量流失之后,一时灌进大量的水,而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(钠离子)。
出现热衰竭后,会感到头痛、疲倦、无力,甚至有躁动不安、定向力差、恶心呕吐、脸色苍白、肌肉痉挛等症状。
而中暑症状是,起初觉得很热,心跳、呼吸过快,血压过低。如果病情继续恶化,身体会更难排出过多的热量,以致头痛、头昏、恶心、呕吐、定向力差、抽筋,严重者甚至出现视力障碍、神智混乱、多器官衰竭。
区分中暑和热衰竭,有三个重点:核心体温、流汗情况以及意识是否清楚。热衰竭的人,核心体温接近正常,排汗也是正常的,虽然可能感到头晕,但还能与周围的人对话;而中暑的人,核心体温往往达到40ºC以上,皮肤反而不出汗,且干燥、发红,此外,病患通常处于昏迷或接近昏迷的状态。
在古代,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气太热会引起暑症,比如,在医学经典《金匮要略》中,就曾谈到与中暑相似的症状,称为“中暍”。中医并不分热衰竭和中暑,而是将暑症分为“阳暑”以及“阴暑”两种。
阳暑的病因是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,造成身体发热、头晕头痛、口渴、四肢倦怠,即是西医所说的中暑症状。阴暑则是温差过大造成的,比如大热天突然进冷气房,或吃冰品、喝冷饮,导致皮肤表面的微血管收缩,不能透过排汗散热,此时人体就像一个闷烧锅,核心温度不断提高,就会感觉到身体闷闷的发热,但流不出太多汗,并出现疲倦、头痛、恶心等症状。
中暑原因是什么?让你中暑的风险因子
天热中暑,通常都与以下风险因子有关:
● 高温度的环境:比如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。
● 高湿度的环境:一般来说,在正常湿度下,身体除了流汗,还会通过呼吸道、皮肤用“蒸发”的方式散热。但环境湿度若大于75%,则难以通过蒸发散热。
● 有慢性心血管疾病、神经疾病,年龄在70岁以上:患有这些疾病的病患,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如一般人。
● 长期服用抗胆碱药物:如一些抗忧郁、巴金森氏症的药物,可能会减少排汗,提高中暑概率。
中暑怎么处理?送医之前5步骤正确急救
如果在炎热的环境中,突然有人出现头痛、疲倦无力、恶心呕吐等疑似热伤害的情况,应该怎么办呢?首先要辨别病患是热衰竭还是中暑。
如果判断为热衰竭,那么可以先让患者补充水分,并在水中适度加入食盐或运动饮料以补足电解质(每公斤水约加0.1~0.15公克盐),再观察体温有没有持续增高,是否有意识愈来愈模糊、甚至昏迷的状况。若情况不佳,则必须尽快送医。
如果是中暑,体温已经超过40ºC,那么应该迅速降温,并且送医。送医之前,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中暑急救:
1. 将患者抬到阴凉处休息。
2. 脱掉患者身上多余衣物,让身体能够散热,并保持呼吸顺畅。
3. 帮患者搧风、洒水。准备多条毛巾泡在冰水或冷水里,然后用湿冷的毛巾擦身,帮助降温。
4. 用冰袋敷在颈部、腋窝及鼠膝部。
5. 如果患者能喝东西,可以给予少许冰凉饮料或淡盐水。
缓解中暑症状,中医有一套
中医可以穴位按摩的方法,来缓解中暑的症状。
出现轻度中暑时,按摩如下四个穴位可缓解:
大椎穴:低头时,脖颈后方有明显的骨头凸起,其下方凹陷处。
合谷穴:位于虎口,食指的第二掌骨的中点,靠近拇指一侧的凹陷处。
曲池穴:位于手肘横纹末端的凹窝处。
内关穴:腕横纹向上三横指宽处,手腕两筋之间。握拳时,两筋之间凹陷明显。
按摩这四个穴位时,会感觉到酸痛或非常疼痛。过程中,能够恢复心脏跳动速度,帮助身体退热,使得中暑病情改善。
当出现重度中暑,导致意识不清、昏迷的时候,此时最重要的按摩穴位是人中穴。人中穴就是鼻子下方的凹沟,用指尖用力掐下去,病人会感到剧烈疼痛,可能很快醒来。还可以按百会穴。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间,是全身阳脉汇聚之处,用力揉按可缓解症状。
中医师在急救中暑昏迷的病人时,还会在十宣穴(十个手指尖)放点血,也可以达到快速解救的效果。
在中暑或热衰竭病人还没严重到昏迷之前,也有一些中药方对缓解症状有帮助。
在高温的天气下,流汗后再大量灌水而产生的热衰竭,可以使用胃苓汤,方中包含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甘草、肉桂、生姜、大枣等,能帮助身体的水液代谢更好,摆脱电解质失衡、头晕无力、抽筋的状态。
如果有口干舌燥、疲倦乏力、汗流不止等轻微热伤害的症状,白虎加人参汤会是个好选择,这个方子含有知母、石膏、粳米、炙甘草、人参,具有清热消暑、益气生津的功效。
另外,在饮食上,薏仁汤、绿豆汤、西瓜汁等,都是消除“阳暑”的好选择,若为“阴暑”,则不建议喝冰凉冷饮来消暑。
预防中暑,遵循5大要点
预防中暑、热衰竭等热伤害,要注意以下几点:
1. 尽量在有遮蔽物的地方工作,避免阳光直射身体。
2. 穿着浅色、宽松、排汗效果好的衣服,避免身体累积过多的热。
3. 勤换衣服,别让汗浸湿的衣服闷住身体。
4. 多喝水并且适当补充盐分,避免喝含酒精、咖啡、茶叶等较利尿的饮料,以防脱水。
5. 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。
中医也有一些茶饮,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饮用,比如生脉饮,含有党参、麦冬、五味子,有益气生津、消暑的功效,可以预防中暑,并解除疲劳、头昏、全身无力、走路容易喘的状态。准备党参24g(沙参、西洋参亦可)、麦冬30克、五味子18克,以2000毫升的水煮30分钟,放凉即可饮用,可依据个人口感喜好调整水量。
……
生活小常识|生活小窍门|健康小常识|生活小妙招小常识
本文标题:
文章链接:jiankangblog.com
文章来源:健康博客
友情链接:女娲导航 分享者社区 健康者社区 云书社区 今日健康 分享笔记 伏羲社区